碱水粽的成分是碱。碱水粽是粽子的一种,因食材中有碱水而得名。需将糯米用碱水浸泡一个晚上,泡后的糯米略黄,沥干水后包粽子。
部分地区喜欢制作碱水粽时加入红枣及豆沙,本身带有甜味,则一般不加糖。
你好,碱水粽的成分通常包括糯米、碱水和馅料。其中,糯米是主要的原料,用来制作粽子的外壳。碱水是一种含有碱性物质的液体,一般是用碱面或者碱水溶液来制作的,它能赋予粽子特殊的口感和颜色。至于馅料,可以根据个人喜好选择,常见的有红豆沙、花生、肉类、蛋黄等。
碱水粽子的做法和配料:
材料:糯米、碱水、生油。
做法:
1.先将糯米淘洗干净,沥去水,放一容器内,倒上碱水一两拌匀(一斤块碱,用一斤水化成碱水)。
2.待碱水被米粒吸收后,再倒入生油拌匀(必须先放碱水,后放生油。否则,碱水就不易被米粒吸收,米粽吃口就不糯)。
3.竹箬用清水洗净浸泡在清水里。取竹箬两张,折拢成尖角斗形,放入糯米二两,再捞取两张竹箬插入尖角斗形粽的左右两边。
4.先将两边的竹箬向里折拢,再将前后的竹箬向里折拢,裹包成四角相等,中间稍有隆起的长形五角米粽,用线绳从左到右扎牢。
5.裹包时要松些,扎得也不要太紧。
6.裹好后,米粽摇起来,里面米粒会动为标准。包扎得太紧,煮时米粒涨不透,会夹生而不软糯。
7.取一净锅倒入清水,先用旺火烧开,将米粽放入锅内(水要浸没米粽为好),在旺火上煮三个小时,再改用小火焖煮三四个小时即可。由于粽子包好后,并不是马上就食用,期间会有很多感染细菌的可能,所以吃之前一定要加热。吃凉粽子很容易胃疼,虽然,包粽子的苇叶和荷叶以及糯米对人体都有清热解毒的功效,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吃碱水粽。
1.碱水粽是粽子的一种,因食材中有碱水而得名。需将糯米用碱水浸泡一个晚上,泡后的糯米略黄,沥干水后包粽子。部分地区喜欢制作碱水粽时加入红枣及豆沙,本身带有甜味,则一般不加糖。
2、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粽属于是“籺”的一种。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3、因地区不同,由材料以至粽叶,都有着很大的差别,连“裹”的形状,也有很大的不同,如早期人们盛行以牛角祭天,因此汉晋时的粽子,多做成角形,作为祭祖用品之一。此外,一般还有正三角形、正四角形、尖三角形、方形、长形等各种形状。
灰水PH值俗称酸碱度,从1到14分为14级,1—7为酸性,7—14为碱性,7为中性。决定水“性”的一个根本因素就是水的PH值。根据PH值的大小,可以将现在市面上出售的饮用水分为弱酸性水和弱碱性水两种。
前者的PH值一般在5.0—7.0之间,后者的PH值一般在7.0—8.0之间。
1.
食用方法不同 对于普通粽子来说,只需要放在水中或者是蒸笼中加热之后就可以食用了,而碱水粽在食用的时候会放入白糖再进行食用的。
2.
制作方法不同 普通的粽子在制作过程中只需要将糯米浸泡8到12个小时,然后放在粽叶中就可以,而碱水粽在制作过程中需要将糯米放入碱水中浸泡。
3.
颜色不同 普通粽子的颜色是白色的,而碱水粽的颜色是金***的。
有区别
碱水粽是粽子的一种。因食材中有碱水而得名。需将糯米用碱水浸泡一个晚上,跑后的糯米略黄,沥干水后包粽子。 枧水粽要用当地的枧沙制作。做粽时按分量开好枧水泡浸糯米,用芒叶或甘蔗叶包裹做成枧水粽子,长约15厘米,直径三四厘米,煮熟后很快停火。肉色金黄透明,脆口不腻,吃时蘸以白糖或蜜糖,别有风味;有些枧水粽在糯米内还加有莲蓉或豆沙,煮熟后心红肉黄,脆滑油光,即使在食用时不加白糖或蜜糖,一样甘脆可口,去湿健脾。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96167400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czyhgfj.com/post/67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