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糯米洗净用水浸泡1个小时,取出冲水一次,沥干后加入碱水。
2.干粽叶提前二天用水浸泡干净,洗干净备用。
3.粽绳洗净备用。
4.放适量的粽叶在手掌上。
5.用勺子舀入适量当用碱水浸泡好的糯米。
6.旁边往里面折起。
7.然后两头再对折起来。
8.用席草绑起来扎紧。
9.绑三道即可。
10.全部包好。
11.然后用高压锅沿底部竖着摆放满,加满水。大火煮至沸腾,改小火3个小时左右即可。
12.煮好的样子。
又是一年端午节将至,各式各样的粽子都陆续上市了,这其中就不得不提到碱水粽子了。
很多小伙伴就要问了,蜜枣粽、鲜肉粽这些粽子,一看名字我都知道是什么,这碱水粽里头的碱水到底是什么呢?
其实,碱水在我们很多食物中都有用到。除了粽子之外,像年糕、馒头的制作中,都会添加适量的食用碱水。
在制作过程中添加食用碱,会吸收水分,让粽子更有粘性,而且还能够起到防腐和中和酸性的作用。
小时候一到端午节,就特别喜欢这种碱水粽子,什么馅料也不用,沾点白糖就可以吃了。那时候也不会管它粘不粘的,就喜欢这种甜甜糯糯的口感。
现在看到好有朋友都会自己在家买材料包粽子,用料更放心,而且一家人一起包粽子的氛围也十分有趣。
如果你想试试碱水粽子,也可以自己制作一些天然碱水。
1,材料
大盆
水
蒸笼(过滤用的大器皿也行),
网布
2,制作过程
首先把稻草烧成灰,等稻草灰放凉后,装进盆中。
把网布套在蒸笼上,网布可以多弄几层,以免灰漏进盆里。
在网布的最底部铺一层稻草,然后把稻草灰倒入布袋的稻草上。
烧一壶开水,稻草灰吸水性会很强,所以水量可以多一些。
最后再准备一个盆,放在蒸笼的下面,用来接过滤好的碱水。
水烧开后,倒在稻草灰上。稻草灰很吸水,因此在开始时可以倒快一些,等从下面漏下水的时候可以放慢速度、
这时出来的水就是碱水了,等从稻草灰上淋下来的水冷却后即可以使用了。在家里做粽子的时候,提前把糯米放在碱水中浸泡,到时候就可以做碱水粽子了。
如果你喜欢我写的答案,就在下方为我点个赞吧,在这里提前祝大家端午安康。
马上就要当端午节了,而端午节不仅会有几天小长***,而且还有赛龙舟、吃粽子的习俗。农夫的家乡是湖南,这里是屈原的故乡。每年到了端午节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包粽子。当然了,这样也只限于一些勤劳的老人家,像很多的年轻人都是不清楚如何包粽子的。而我们当地所包的粽子,就是碱水粽子。这样的粽子是金***的,吃起来口感也很松软,非常的好吃。那黄碱粽子的碱水是怎么来的呢?有什么好方法吗?
粽子好不好吃,其实和碱水是有很大的关系的。近些年粽子的口味是越来越多,甜的、咸的粽子都有,在很多的早餐店中还一年四季都有粽子售卖,并且超市里也有包装好的粽子,但是吃过了无数的粽子,还是发现自家用碱水制作的黄碱粽子是最好吃的,这个味道是终身难忘的。
在农夫的老家这边,每年到了端午前一天,就会开始制作碱水了。而制作碱水的材料也是很简单,那就是稻草秸秆。当稻谷收割了以后,就会把秸秆晒干了以后担回家里来。以前养猪、养牛,这些秸秆还可以在冬天的时候给猪当被窝,或者是给牛吃。有一部分,还会用来当柴火烧掉。而制作碱水所用到的原料就是这些稻谷秸秆,操作方法也简单,这里农夫简单说一下。
先找一块空地,把地上清扫干净了以后,然后就把准备好的稻谷秸秆放在空地上,用一把火把它们烧成了灰烬。等到灰烬都已经凉了之后再用箩筐把它们装起来,然后就要来制作碱水了。农村里家家户户都有土灶,而土灶一般有大小两个锅,在大锅里面放一锅的水,生火把水煮开了以后,然后在过上面放两根竹竿,再把箩筐放在竹竿上,等到水开了之后,就用水瓢把锅里的水盛放到箩筐里面,然后这些水就会过滤下来。如此一遍又一遍操作,等到箩筐中的草木灰已经成为了固定第一个大整块了,那就不用在过滤了。并且锅中也不再需要烧火了,等到水凉了以后,盛出来然后让它静止一晚上,第二天把上面干净的水就可以用来煮粽子了,而这个就是农村里碱水的制作过程!
大家可不要嫌弃这样的碱水很脏,不干净,其实这样的方法制作出来的碱水,比购买的食用碱煮出来的粽子要更加美味、好吃,也更加健康哦。在你的家乡是如何制作碱水的呢?
每到端午节,在我这里农村都会煲粽子,端午节我们除了品尝美味的粽子,还会在镇上举行龙舟赛,这是一场团体赛事,非常的精彩,大家有机会不妨去观看下哦。
说起黄碱粽子,我们这里也有这种粽子,我们叫碱水粽,在我家乡,在端午节我们一般都是煲两种粽子,一种是碱水粽,碱水粽是用碱水和糯米混合在一起制作的。另一种是咸粽。之所以叫咸粽,是因为里面的馅料都是咸的。馅料大概有花生粒、绿豆、芝麻、猪肉、叉烧。对于这两种粽子,我个人还是喜欢吃碱水粽,因为咸粽里面有猪肉馅料觉得有点油腻了,可能是平时吃肉太多了,哈哈。吃碱水粽用白砂糖和蜂蜜拌着吃,这样更好吃的。
那么农村人做的黄碱粽子的碱水是么弄到的呢?
现在生活更加便利了,什么都有的买,所以我们农村现在做的碱水粽子都是去市场上买回来的碱水制作的。而且碱水不是很贵,几块钱就可以了,买回来和糯米一搅拌均匀就可以包碱水粽了,省下很多功夫。
不过在过去的时候,听奶奶说以前碱水不是买的,而是自己制作的,工序比较复杂,所以现在的人都愿意去买碱水比较方便了。听奶奶说,碱水是用山茶籽壳制作的,具体做法是这样的,把山茶籽的外壳晒干后再烧成灰,然后把这些灰加水一起煮,最后用滤网过滤出来的水就是碱水啦。用山茶籽壳制作碱水虽然有点麻烦,但是这样做出来的黄碱粽子更好吃的。
在你们家乡是哪种方法制作碱水的?欢迎留言,交流。
每年到五月份都有两件事使我最高兴,那就是端午节放***和吃粽子,这两件事总是分不开的。在我小时候我们家也会包粽子吃,但是最近这几年来端午节没有回过家,每到这个时候总是很怀念家中妈妈做的粽子的味道。
小时候家里做的粽子基本是甜的,吃的时候蘸着白糖特别美。最近这几年在外面吃的粽子各种各样的都有,像粽子里面包肉、包火腿肠、包蛋黄、包蜜枣、包八宝等等,五花八门,但是总体来说只有甜和咸两种口味。
现在回想起来家里做粽子的情景还历历在目。每次做粽子之前妈妈都会把糯米和芦苇叶先在小苏打水里泡上一夜,据说是包出来煮熟后粽子颜色黄黄的比较好看,并且吃起来对胃也好。到了第二天早上开始包粽子,里面再加上泡好的大蜜枣,这样做出来的粽子甜甜的黏黏的特别好吃,这就是我小时候最喜欢吃的搭配了。
现在在外工作,每年端午节都会发粽子和买粽子吃,但是很少能吃到家乡的味道,以后有机会还是要多回家看看。PS你们家都是怎样做粽子的呢?欢迎留下评论。
我是农业生活有格调,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欢迎点赞并加关注,我将持续更新农村小知识。
再有半个多月就到了一年一度的端午节了,在这一天登场的就是节日食物中的“美味担当”——粽子。而天南海北各处都有着各式各样的粽子,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这种简约而不简陋的黄碱粽子。
黄碱粽子也可以说是碱水粽(枧水粽),不同于其他粽子添加红枣、红豆、蛋黄、猪肉等等的花样百出,它就是用最单纯的糯米,搭配上碱水营造出来的简单美味和诱人的色泽,跟老面馒头一样,朴实而耐细品尝。
【黄碱粽子的碱水是什么?】
黄碱粽子有的地方也叫“灰水粽”,顾名思义就是利用草木燃烧后的灰烬作为原料之一。有些地方也会将这一原始手法发挥到极致,干脆将一点草木灰直接拌入糯米中包粽子(并不是很推荐这个方法),而大多数地方的黄碱粽子基本还是用草木灰溶解后过虑出来的碱水来浸泡糯米,从而得到想要的颜色和口感。
这个【碱水】的有效成分主要就是碳酸钾(K₂CO₃),是一种溶于水之后呈现碱性的强碱弱酸盐,就是它主要赋予了黄碱粽子独特的颜色、风味以及口感。要想制备这个碱水其实也不难,艾草、灰蓬、鸭掌木、稻草、稻壳、布惊树等等很多植物燃烧后的灰烬,都可以溶于水再沉淀、过虑就得到碱水了,制作拉面的蓬灰也是一样的东西,所以曾经拉面的面条才有“面条黄亮”这个标准。
当然了在城市里这个“草木灰碱水”还是挺难得,毕竟植物不是那么的随处可见,也更不能就地燃烧取灰。所以我们要么选择求助某宝,要么就可以用小苏打或者食用碱面来代替,同样都是碱性盐溶液,风味上略有不同,但是大体是一样的。如果真的自己有兴趣做一些自制碱水的话,干净无添加的瓜子买一些磕了吃掉,那个瓜子壳就可以用来烧出制备碱水的草木灰,之后溶于水中慢慢沉淀、过虑就可以了。
解释完了这个碱水的问题,下面我们顺便来说下自制***碱水粽子的方法吧。
——碱水粽子——
【准备材料】:糯米1公斤、食用碱2克左右、白糖或者蜂蜜适量、粽叶和棉线适量。
【制作步骤】:
【相关解疑】:
1、用食用碱和草木灰溶解的碱水来制作有区别吗?
答:区别肯定是有的,但是并不是十分的明显。食用碱的成本比较单一(碳酸钠),而草木水制备的碱水虽然主要成分是碳酸钾,但是还含有一些其他物质的,所以在风味上是有些许差别的。但是其对于糯米的作用基本上是一样的,在颜色和口感上很接近了,所以也不必过分的纠结这个碱的来源了。
2、食用碱的用量这么少够吗?
答:这个做法是将食用碱直接拌进浸泡好、沥水后的湿润糯米中,并不是先溶解于大量水然后慢慢浸泡,所以这个用量已经足够了。毕竟食用碱也不是什么特别好的东西,就是一种化学添加剂罢了,只不过是进入人们生活比较早,所以被潜移默化的认同了,并没有什么优秀的营养价值。但如果是把食用碱先溶于水,然后用那个水去泡糯米的话,用量可能就得再多个3倍了,毕竟那个水最后是要沥掉的,水中还留有非常多的碱。
以上就是这次关于***碱水粽的内容分享了,马上就要到端午节了,你最喜欢的粽子是什么口味的呢?
对于美食、健康饮食和美食趣闻轶事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点个关注和赞支持一下,以后一起分享有趣有用的相关内容!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96167400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czyhgfj.com/post/27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