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面粉发酵和面粉品牌、温度、软硬以及酵母的用量都是很大关系,如果是夏天,发酵的时间不会太长,只需要30~40分钟左右就可以了,但是冬天的话,花费的时间就要长很多,至少在一个半小时左右。
吐司第二次发酵,一般在一至三个小时左右。如果第1次发酵的比较成功,不建议第二次特别长时间发酵。否则会让面包变酸,口感下降。第一次发酵完成后,我们需要给面团减减肥。把变胖的面团排气,让它重新“瘦”下来,然后,分割成需要的大小,揉成光滑的小圆球状,进行中间发酵。中间发酵,又叫醒发。
吐司的二次发酵(醒发)时间一般不应超过面团达到理想发酵状态所需的时间,具体时间受多种因素影响,通常在15分钟到1小时之间。发酵时间的基本范围 吐司的二次发酵时间,在室温下一般为15分钟左右,这是指较为快速醒发的情况。然而,实际的发酵时间会根据面团的糖油含量、发酵温度等因素有所变化。
二次发酵可选择:烤箱发酵:30-40℃,放一碗热水,发酵至模具7-9分满(约1小时)。常温发酵:冬季需延长至2小时左右。 烘烤与冷却预热烤箱至170-200℃(根据模具是否加盖调整)。加盖吐司:上下火180℃烤30-40分钟,成品方正。山形吐司:200℃烤35分钟,上色过快时加盖锡纸。
方法:用少量面粉按照1:1的面水配比加入酵母进行发酵,可室温或冷藏,至表面出现小孔洞、内部呈蜂窝状。配方要点:发酵好的液种加入吐司配方的其他食材中,按正常流程制作。天然酵种法:方法:利用天然酵母菌培育酵种,再用酵种制作吐司。
中种法。中种法就是把面包配方里超过50%的面粉量与水和酵母进行预发酵。中种面团只需揉匀即可,可以室温也可以冷藏,发酵至两倍大后撕成块与剩余面团材料揉匀,省去一次发酵,静置半小时候分割滚圆松弛,进行后面的步骤(跟冷藏发酵法很像)。
吐司的发酵方法和配方,我来给你说说哈,超简单的!冷藏发酵法:怎么做:揉好面团后,直接放进冰箱冷藏室,温度调到4-5度,发酵24小时就好啦。面团会发到两倍大哦,取出后记得回温半小时,再分割滚圆松弛,继续后面的步骤。
吐司发酵的主要方法和配方如下:发酵方法 冷藏发酵法:步骤:面团揉好后,放入冰箱冷藏室进行24小时发酵,面团可发至两倍大。取出后回温半小时,再分割滚圆松弛,进行后续步骤。优点:灵活安排制作时间,面团酸化和保鲜期较长。中种法:步骤:将面包配方中超过50%的面粉、水和酵母混合进行预发酵。
吐司面包的发酵方法和配方主要有以下六种:冷藏发酵法:方法:面团揉好后,放入冰箱冷藏室进行24小时发酵,至两倍大。优点:分解面包制作过程,灵活安排时间。注意事项:面团需在3天内用完,多余面团可冷冻作老面使用。
1、、在烘烤程序即将完成之前5分钟,最后打开看一下,如果觉得外皮颜色差不多了,就可以按停止键了。1等面包放凉后,就可以手撕面包品尝了。这面包和北海道吐司一样是非常松软的,有拉丝,不用奶油一样可以做到。面包机做椰蓉吐司的做法:将酵母放在酵母盒中,除了用于椰蓉馅的材料外,其余材料都放入面包桶中。
2、第一步将酵母菌放进吐司面包桶里。(因为这个做出来的或是预定吐司面包,不用马上揉面,因此酵母菌要放在自动面包机桶最底下,正中间用小麦面粉防护。不可接触到水,提前发醇了。)放进高筋粉。放进婴儿奶粉和细砂糖和盐。第二步放进矿泉水和无盐黄油。将吐司面包桶安装到自动面包机里。
3、牛奶味吐司面包的做法如下:准备材料并和面:将除了黄油之外的所有材料放入面包桶中,注意糖和盐分别放在面包机的两角,酵母最后放入,并在面粉中挖个小坑将其埋起来。启动面包机的发面团程序,和面20分钟后终止程序。加入黄油并继续和面:面团变得光滑后,加入软化后的黄油。
4、巧克力吐司面包(手揉版)材料:高筋面粉 250g 可可粉 15g 细砂糖 30g 盐 3g 耐高糖干酵母 3g 鸡蛋 1个(约50g)牛奶 120ml(根据面粉吸水性调整)无盐黄油 25g(室温软化)巧克力豆/碎 50g(可选)步骤:混合干料:将面粉、可可粉、糖、盐混合均匀,酵母单独放在一角(避免直接接触盐)。
5、我的第四个面包作品,这个面包属于即兴发挥的。因为刷面包多了鸡蛋液,正好爸妈第二天要出门,于是按我妈的口味用面包机给她揉了个吐司,第一次尝试用面包机做吐司,结果出炉的葡萄干吐司出乎意料的好吃,女汉子的坚强外表软妹子的心,葡萄干的清甜,真的是停不下口的节奏,一片一片手撕着吃。
6、做法: 将牛奶、糖、蛋黄等材料放入面包桶中,加入高筋面粉和酵母,揉面后加入黄油,继续揉至拉出薄膜。 发酵60分钟后,面团分成三份,饧10分钟,擀卷后放入吐司模中。 进行二次发酵60分钟,刷上蛋液,撒上杏仁。 烤箱预热至180度,下层烤30分钟。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96167400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czyhgfj.com/post/8612.html